close

楚天金報訊 圖為:正在重建中的武昌工人文化宮,已確定升格為武漢工人文化宮 (記者鄒斌攝)
  圖為:建設中的武漢工人文化宮 (記者鄒斌攝)
  本報記者王友和 喬奇
  日前,本報收到市民餘麗萍的來信,托本報打聽武昌工人文化宮重修事宜。
  據瞭解,為了豐富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,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,武漢市根據當時武漢市工廠的佈局情況,在三鎮修建了武昌、江漢、硚口和漢陽四座工人文化宮。
  對於餘麗萍這樣的老市民,工人文化宮給他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。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,武漢的四座工人文化宮如今均已不見當年模樣。
  本報記者歷時半個多月,走訪了武漢幾大工人文化宮,傾聽老市民老職工訴說,向讀者再現曾經的火紅往事。
  讀者來信
  《楚天金報》的記者同志:
  我是一名普通的金報讀者,從小在武昌工人文化宮邊長大,上個世紀50年代修建文化宮時,我還是2歲的小姑娘。
  對於許多上了年紀的武漢人來說了,都會記得工人文化宮裡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。那時武昌工人文化宮周圍有好幾家國營棉紡廠,還有電廠等。文化宮便是工人師傅以及附近居民文化生活和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。看電影、打籃球、跳舞、唱歌、學習、培訓等,文化宮門口從早到晚人潮不斷。
 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,文化宮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。來這裡的人越來越少了。
  經過一段時間的蕭條後,2010年,政府重修武昌工人文化宮,聽說還升格成武漢工人文化宮。我時刻都在盼著它重新對外開放的那一天。想到又可以回到裝飾一新的工人文化宮裡去學習,去回憶過去的時光,我打心裡真的高興。
  記者同志,我很想知道重修後的文化宮什麼時候開放,裡面的文化項目都有哪些?跟原來的有什麼不同?重新修建後的武漢工人文化宮該怎樣發揮它的功能和作用,成為職工、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樂園?
  市民:餘麗萍2014年4月17日
  現在面目
  四大文化宮昔日身影難覓
  如果現在僅憑藉地圖上標註或導航定位,要想找到武漢的四大工人文化宮,確實很難。“武昌文化宮到了”,日前,記者來到武昌江邊,因“工人文化宮”而得名的公交站附近卻找不到其昔日蹤影。下了公交車,記者眼前高聳的樓盤和破舊低矮的紅瓦磚房,猶如兩道不同時代的風景陳列兩側。
  往回走了約100米,在市民楊志的指引下,記者找到了武昌工人文化宮舊址。
  站在舊址前,曾經承載很多武昌人往昔記憶的工人文化宮,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和10元店聲嘶力竭的促銷聲所淹沒。路過這裡的人,偶爾還會向正在施工的工地投去留念的一瞥,回憶那個火紅年代的過往盛事。“現在是在原址上重建工人文化宮。”順著老楊的手勢,記者看到,工地上的工人正在忙碌。
  楊志的家就在文化宮的院牆外,70多歲的他見證了這裡的興衰沉浮。他介紹說,1954年,武昌工人文化宮建成時他才十幾歲。
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作為華中工業重鎮的武漢,為了滿足工人的文化需求,武漢市總工會在全市興建了武昌工人文化宮、江漢工人文化宮、硚口工人文化宮和漢陽工人文化宮等多家工人文化宮。而現在,這四大工人文化宮均已面目全非。
  位於循禮門飯店附近的江漢工人文化宮,如今正在興建一座雙塔樓的商業廣場,工地上的大樓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之中。
  市民嚴芳對記者說,當年的江漢工人文化宮,是漢口主城區工人們娛樂活動的主陣地,這裡歌舞廳、電影院、圖書館無所不包。面對現在的重建,嚴芳希望能再現當初的文化娛樂功能,“我就是想在文化宮裡跳支舞,找找當年那種年輕的範兒。”嚴芳說。
  從在建項目介紹來看,這裡將建成31層高的商業大樓,“其中保留了5層樓作為文化宮的領地”,履行江漢工人文化宮的各項職能。
  而在漢西路旁的硚口工人文化宮,因其電影院又得名“硚口宮”,目前也已經拆除,同樣不見了當年熙熙攘攘的人群。而位於月湖畔的漢陽工人文化宮已經演變為琴台退休工人俱樂部,幾名上了歲數的老爹爹在這裡打打球。
  昔日盛況
  “一下班就很多人涌進來”
  “現在能有幾個年輕人曉得文化宮是做什麼的,冇得了。”說這話時,餘燕搖了搖頭。
  或許,對於曾經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人來說,工人文化宮留存的記憶不僅僅是幾棟樓、幾個球場和幾家電影院,而是一個時代的寫照,是他們的“青春記憶”。
  記者瞭解到,當年修建武昌工人文化宮時,院牆是用竹竿子打的圍欄。儘管條件簡陋,但這裡成為了工人學習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陣地,籃球場、演藝廳、溜冰場、歌舞廳、露天電影院、免費圖書館等應有盡有。“一下班就有很多人往文化宮裡面來。”
  當時,武昌工人文化宮附近分佈有武昌熱電廠,還有武漢市第四、五、六國營棉紡廠等眾多工廠,很多工人下班後便到文化宮來娛樂,或者學習“充電”。
  很多工人會在文化宮門口照相留念。原武漢市第五棉紡廠老職工康建國家裡,就擺滿了他從1962年到1983年21年間和家人朋友在武昌文化宮門前照的相。工廠和家幾次搬遷,他都將這些黑白的、大小不一的照片保存著。“那個時候不像現在,那時的照相館還是國營的,拍張照片都要排半天隊,不容易。”康建國說。
  不少武昌老工人會記起武昌文化宮1959年十年大慶的那次煙花會,那是他們最難忘的一次盛會。“建國十周年大慶,文化宮提前半年就做了準備工作。快到十一國慶時,就到各工廠的廣播中播放當晚放煙花的消息。”餘燕說。當晚煙花會散去時,幾萬的觀演工人走在當時泥濘狹窄的和平大道上,排頭見不到排尾。“積玉橋到三角路一段都是人,加起來至少有10里路長。”
  提起文化宮的過去,老武漢人不得不說的還有裡面的電影院。
  對於硚口片區的市民來說,到被他們稱為“硚宮”的硚口工人文化宮電影院看一場電影,是他們最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,也是最開心的事兒。
  建於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硚口工人文化宮電影院,也是硚口區的第一座電影院,1200多個座位的放映廳,成為當時上至古田、下至硚口路十幾萬人口和數百家企業職工觀看電影的首選之處。每次硚口工人文化宮放電影,附近幾十家企業會排隊訂包場,一票難求。時常出現有人拿糧票、肉票,甚至是自行車票來換取一張電影票的事情。
  衰落過程
  靠出租場地維持生計
  時間來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,改革大潮悄然而至。而一成不變的工人文化宮慢慢有點不適應時代了,熙熙攘攘的工人文化宮逐漸門庭冷落,曾經光環照耀的四大工人文化宮甚至靠出租場地維持生計。
  當時為武昌工人文化宮電影院職工的老劉,感受最為明顯的就是,“當時就感覺沒什麼人來看電影了”。
  變化還不止這些,1997年前後,工人文化宮經歷了一場改革,之前吃財政飯的工人文化宮要自負盈虧了。“每家文化宮都有幾十名員工要吃飯,只得找別的出路。”老劉說。和武昌工人文化宮面對的情況一樣,江漢、硚口、漢陽文化宮,將註意力全部撲向了市場經營,或者辦培訓班,或者組織演出。
  但市場經營效果甚微,再後來,幾家文化宮甚至不得不出租場地,將業務承包給外面的人。“當時武昌文化宮一年的運轉費用就差不多100萬元,困難的時候連工人的工資都發不下來。”武昌工人文化宮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老員工說道。
  記者瞭解到,當時三層樓高的武昌工人文化宮,除了門樓和圖書館沒有出租外,裡面的場館幾乎都出租了。
  硚口工人文化宮的老工人楊爹爹說,武昌和江漢兩文化宮所在的位置有優勢,那裡的商業價值遠遠高於彼時交通還不方便的硚口文化宮,能租出個好價錢。而硚口文化宮窘迫時,員工甚至成為停車場里的看管員。
  (原標題:圖文:巨資重建後“新文化宮”期待復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z19ezbu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